電話:0311-83810349
傳真:0311-83806945
Email:hbjtjl@163.com
天下的大事必做于細,天下的事必成于精??偨Y德國和日本的工程建設經驗,他們成功在“精細”上,而我們深層次問題就在于“精細化”上的差距,或者說是在品質追求上的差距,羈絆于習慣性的粗放。
用工程哲學思維解品質內涵
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是滿足民生需要的“造物”活動,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資源。
品質工程是交通基礎設施質量建設的新目標
世紀之交20多年來,我國共修建了300多萬公里公路和50多萬座橋梁,路橋工程規模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在橋梁工程建設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當前,對品質工程內涵和定義的研究是將交通工程建設歷程和質量管理進行深入總結,對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工程建設的初期階段,質量管理的“著眼點”是提高工程實體的內在質量,各項指標要滿足技術標準與規范的要求。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工程建設中“拓展質量試驗、更新質量觀念”,實現了從“質量”到“品質”的理念提升。路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開展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示范路建設,公路設計新理念宣貫等活動,走出了建造品質工程的探索之路。
品質是“質量”+“品味”的融合,“質量”主要由技術要素的“標準”所要求的硬性“指標”來保障;而“品位”則主要由非技術要素的人文“需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人為本等)的軟性“目標”來評價與約束。換句話說,工程品質是“大質量”的概念,是工程實體質量與符合和諧自然的人文品位的綜合,是技術要素與非技術要素的綜合,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品”與“質”的結合注入了更多的哲學內涵。
品質工程是對優質工程的最新詮釋
品質工程與優質工程有什么關系?建設優質工程是幾十年來工程建設高質量的目標?!皟炠|工程獎”是我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最高獎項,覆蓋了規劃、建設、施工、養護、運營等工程階段,然而,評價的原則或依據是質量的優良(有明確的評價標準)。事實上,隨著時代發的發展、理念的提升、優質工程的內涵也在不斷的提升、外延和擴展,“優質”融入了“品”的內涵。品質工程是對新時期優質工程內涵的最新詮釋。
天下的大事必做于細,天下的事必成于精??偨Y德國和日本的工程建設經驗,他們成功在“精細”上,而我們深層次問題就在于“精細化”上的差距,或者說是在品質追求上的差距,羈絆于習慣性的粗放。
上世紀30年代,歐洲開始過程控制,隨后日本開始全面質量管理;進入新世紀,美國武裝了零缺陷的思想,強調“參與人”的“人的素質”,上升到了工程哲學“質量文化”的層面。在由中國交建旗下振華重工承擔的美國舊金山新海灣大橋4.5萬噸橋梁鋼結構的加工制造過程中,美國的120名國際監理工程師,堅守“高標準、細程序、嚴監管”的質量把關原則,真正體現出美國的零缺陷工程管理理念。
品質工程研究應該提升到工程哲學的理論高度
有人說品質是質量哲學、品質是質量的二次革命。馬克思說,哲學是理論化的世界觀、方法論。我們應該從工程哲學的理論高度來討論品質工程。
工程哲學是與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平行的哲學理論。雖然工程哲學研究只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基于全球最大規模、最豐富多彩的工程建設實踐的支撐,我國的工程哲學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工程哲學認為,工程不同于科學與技術,科學講發現、技術講發明,工程是造物。工程由技術要素和非技術要素組成。其中,技術要素指的是科學和技術,非技術要素即經濟、社會、環境、生態、人文等的集合。以橋梁工程建設為例,橋梁構造物要滿足自然科學中力學定律的要求(即強度、穩定、剛度和變形協調等原理),因此,工程質量需要由技術規范和標準來控制。而社會科學內涵的非技術要素融入了人文“品位”的需求。因此,品質工程的研究上升到了工程哲學的范疇。
我對“品質”內涵的認識也是逐步提升的,特別是在與外國同行交往中有許多感觸。例如,當談到橋墩防撞設施設計時,我們往往只關注保護橋梁免于受損,而國外專家則同時也考慮船舶不能嚴重損毀,以保護船上人員的生命安全。事實上,交通工程中的“安全”不僅包括建設過程中的建設者的人身安全,還應涵蓋運營服務期中,使用者(駕車人和乘客)的人身及交通工具的安全?!皩捜菰O計”和“容錯設計”都體現了安全“品質”的思想。
路橋工程的使用者越來越重視出行“舒適度”要求。在某特大型橋梁工程的咨詢中,外國專家提出,該橋結構體系在渦激振動下結構安全方面沒有問題,但是,渦振的頻率將會使坐車人過橋時感到不舒服。外國同行把“以人為本”做到了精細化。
談到和諧自然,波蘭首都華沙有一座很普通的斜拉橋,它的斜拉索都被漆成橘紅色,十分搶眼。為什么選擇這個顏色?后經了解,原來是斜拉索為涂裝橘紅色之前,在斜拉索布設區域有許多飛禽因撞擊纜索墜亡或受傷。為了避免飛禽傷亡,后經生物學家指導,了解到飛禽對橘紅色敏感,并會主動避讓。果然涂裝后便不再有飛禽墜亡事件發生了。國外把生態保護做到了精細化。
談到可持續,一位國外專家曾說過:“我們修一座橋可以使用100年,而你們修一座橋僅能使用10年、20年,我們一座橋相當于你們的五座橋,你們浪費了人類有限的自然資源!”外國同行對工程耐久性的認識是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聯系在一起的。
可見,對“品質”的認識與追求是沒有上限的,是永無止境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認識的提升,對“品質”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品質工程的內涵也會不斷豐富的。 (轉自《中國交通報》,作者:鳳懋潤)